返回主页
 

 

 

       
     
 

浅谈文化产业融资问题

 
 

历琰

 
      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综合国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起飞的阶段。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文化人才的缺乏,政策限制没有完全放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融资比较困难,融资渠道较为传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使投融资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文化产业要想加速发展,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尽快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加快构建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投资平台。本文仅就文化产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化产业定义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是许多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工业标准,将文化产业界定为“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从前景来看,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着“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的美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方兴未艾的大趋势。
    我国不仅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且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文化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
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发展市场经济、塑造品牌效应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尽管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的融资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我国概莫能外。
    二、文化产业为什么融资难
    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投融资空间,比如需求空间、内容空间、规模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投融资效率低,投融资渠道缺乏。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文化产业融资难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现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说明:
  (一)内部因素。
    文化产业自身具有风险高度不确定性、资产无形性、受政治因素影响大等特点。
    如前   所述,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文化产品作为核心要素,而文化产品本身没有特定形态,对不同主体来说,其内在价值很可能也不完全相同。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型行业,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较少,主要是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这一类的无形资产,这一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很难加以准确评估因此无法像其他有形产品一样比较准确地确定投入产出比值,导致投资人信心不足,慎之又慎。
    与此同时,文化产品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政治导向性明显。有些内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有市场,这也间接固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以上两点同时决定投资文化产业将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二)外部因素。
    1.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产业项目投入基本上是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主,每年有限的文化专项资金被投向十几家乃至几十家文化产业,而且使用方向也受限制,无法满足日趋巨大且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严重受阻。
    2.融资方式不合理。以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的事业型投入方式很难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很少,绝大多数地区文化产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还处于空白。
    3.文化领域立法薄弱滞后。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无法和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的风险成本急剧攀升,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有鉴于此,要改变融资难的现状,需要进一步对传统融资模式和新型投资模式进行对比,以便扬长避短,量体裁衣。
    三、我国文化产业传统融资方式
    (一)政府投入。
    因为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投入就成了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因为政府投入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所以建设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属于事业型投入方式,不可能要求政府将资金大规模地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因此,对于公益性事业和文化事业基础设施之外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更多地从其他渠道融资。
    (二)银行贷款。
    银行的贷款往往需要有相应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尽管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银行贷款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但在整个银行的贷款规模中占的比例还是非常的小。若要期许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能有较大规模的增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三)二级市场融资。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运营。1994年,我国第一只文化类股票东方明珠传媒在上交所上市。随后,经过几番风雨浮沉,我国A股市场文化传媒类个股已经将近40只,如电广传媒、博瑞传播、歌华有线、中视传媒、华谊兄弟等。二级资本市场为大型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另一条便捷的融资渠道,但是对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上市准入标准较高、审批程序复杂、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它们想通过上市进行二级市场融资,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容小视。
    (四)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有20年左右的时间,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比较集中在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电影、动漫产业等,体现了文化产业面向市场、面向资本的良好开端。但是,由于风险投资的投机性特点,风险投资在进入之前,就已经在打算如何退出,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行业的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严重地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效率,损害了投融资双方的利益。
    综上所述,传统的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金融支持,对于综合实力较强、市场评估值高的大企业颇有助益,但对于中小文化企业来说,限于规模和资源,以上融资方式更多只是望梅止渴。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依然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需要更深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来支持促进其步入成熟期。
    四、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融资
    2010年3月8日,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正式发布,为文化产业转制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该《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授信模式、培育保险市场、实施文化产权评估交易等具体举措,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该《指导意见》在金融支持措施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针对文化消费市场,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营造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文化产权评估交易等配套机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文化领域作为PPP模式的推广范围,并对各类资本参与PPP模式作出指引。下一步文化部将与相关部门配合建立文化领域的PPP项目库,探索金融支持的有效手段,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大力投入文化领域。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正在努力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激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参与文化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正在逐步出台,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正逐渐降低,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向文化产业靠拢的趋势有望加强。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在“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上透露,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128家文化产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24支债券,累计融资4703.4亿元人民币。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数据,截至2013年3月末,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2124亿元,同比增长25.1%。施俊玲还透露,至2015年初,A股市场共有128家文化产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24支债券,累计融资4703.4亿元人民币。“深交所上半年统计,截至2015年年初A股市场文化产业总市值达2500亿元左右,涵盖了文化产业20多个细分领域。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产业总市值55亿元,参与区域性股票交易市场的企业180多家。”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根据相关报道,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通过20亿元贴息撬动超过2400亿元的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经济,除了创新创业外,还要创新供给方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正在成为推动创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方式。
    由此可知,当前大热的新三版上市、PPP模式,都可以在文化产业融资领域予以尝试。而为了更好地结合当前形势,进行文化产业融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以下努力:
    1.密切联系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实际,强力激活市场潜能。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从文化产业投融资层面看,在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良好的背景下,文化投融资难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可逾越,需要我们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以睿智的理性思维,激活市场潜能,强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遵循金融市场规律,激活发展活力,锐意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各种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还是劳动力和技术的流通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协调。因此,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金融市场的监管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正确判定投资方向,简化金融管制,释放实体经济经营活力,增强金融创新动力,做到有效监管、有序运行、有力推进、有的放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产业本身的重要地位,推动着新的政策、新法规的出台并不断完善,而新的政策利好的出台和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又促使着文化产业融资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文化产业融资的方法必将日益丰富,路径也必将愈加宽广。